王阳明: 遇事修性,遇人修心

王阳明: 遇事修性,遇人修心
1908年,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街头发现一件令人震惊的事:

不管是在电车上,街道口,还是在轮船上,总能看见很多人捧着一本中国书籍在看。

许多人读了之后,立马就地闭目静坐,思索其中奥义。

这本书,就是王阳明的《传习录》。

连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也感慨道:

每当我遭遇困境,只要读一读阳明先生的话,就能顿时醒悟,受用一生。

王阳明历经坎坷,武能平叛安邦,文则创立心学,被后人尊为“圣人”。

他用那跌宕起伏的一生告诉我们,人生就是一场关于自我的修行。

事上磨

《传习录》中,记载了王阳明与弟子陈九川的一段对话。

陈九川学识渊博,做事却十分慌乱。

为此,他感到不解,就去请教王阳明:

“平日里感觉自己学的知识都能掌握,但一遇到事,就乱了手脚,这是为何?”

王阳明笑答:“人须在事上磨,做功夫,乃有益,遇事便乱,终无长进。”

无论做什么,只有经过磨炼,下足功夫,才能真正有所成就。

王阳明18岁时,深受朱熹“格物致知”的影响。

有一天,他邀请了很多朋友,到自家后院“格竹子”。

他们盯着竹子,眼睛一动不动,苦思冥想,去思索竹子的特征。

没过多久,同伴们开始头晕眼花,相继选择了放弃。

他却一直坐在那里,无论刮风下雨,都不曾离开。

一直到第七天,他身体扛不住,病倒后才作罢。

这种耐磨的性子,后来也一直延续了他的一生。

正德年间,江西庐陵民风败坏,人心不古。

当时两年间换了好几任县令,也没能整治好这里的民风。

恰巧王阳明得罪了朝中高官,这块难啃的骨头,便落到了他的手中。

王阳明到任后,发现庐陵治安很差,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件案件发生。

即便他一整天不吃不睡,也处理不完。

跟随他的侍从劝他离开庐陵,没必要为了这份苦差,累坏了身体。

可王阳明却静下心,沉住气,不求快刀斩乱麻,而是一桩一件耐心地应对。

那段时间,他每天吃住都在衙门,人也消瘦了一圈。

半个月后,他终于发现了庐陵问题的症结所在。

紧接着,他连续发布十六道告示整治民风,不出半年,庐陵便大改其貌。

孩子都得以入学堂读书,乡邻之间互帮互助,他的所有付出,也终于看见了回报。

俗话说:饭未煮熟,不能妄自一开;蛋未孵成,不能妄自一啄。

煮饭、育雏,都要经过一番耐心等待,才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。

我们做事更需要如此,不骄不躁,细细琢磨处理,水到才能渠成。

正如曾国藩所说:“坚其志,苦其心,劳其力,事无大小,必有所成。”

只有耐得住性子,集中精力在每一件事情上死磕,才能真正磨炼出自己的本事。
王阳明: 遇事修性,遇人修心

心上修

王阳明说过:“越是艰难处,越是修心时。”

一个人的处境越糟糕,越要稳住心态,积极面对。

正德元年,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。

当时的龙场,处于万山丛棘之中,瘴气弥漫,常人难以生存。

可王阳明在这里,一待就是三年。

有一次,他遇上一位小官带着儿子和仆人,路过龙场前往被贬之地,投宿于一苗民家。

三人见这里荒无人烟,山路崎岖难走,便心生怨言,眼神里装着的全是苦涩。

没想到,两天后几人便相继离世。

最后王阳明听闻这个消息,才赶去把三人埋了。

他在可怜三人的同时,心中也不由感慨:

“路途遥远,风餐露宿,哀愁积心,内外夹攻,岂有不死之理?”

在这种荒凉的地方,心里的防线一旦崩塌,就再难走出去。

其实,王阳明刚到龙场的时候,也是这般风餐露宿,食不果腹。

和他们不同的是,王阳明心中总保持着一份乐观。

看到驿站破败无法居住,他就亲手把附近的一处山洞收拾出来,并起名“阳明小洞天”。

因为山路难走,官粮时常供应不上,他就自己开荒种地,还写下一首《西园诗》,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种菜的过程。

在龙场的三年,王阳明的日子虽然清贫,却始终心怀希望乐观处世。

正所谓,物随心转,境由心造。

修得一颗积极乐观之心,生活再难,你也不会被轻易打倒。

曼德拉说过:

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,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。

只要心态足够好,世间苦乐何足道。

在浮躁纷乱的生活中,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,就是最好的灵丹妙药。

王阳明: 遇事修性,遇人修心

尘中炼

国学大师南怀瑾,曾在书中写道:

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,不在庙里,而在社会中。
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中生活,也在生活中修行。

红尘即道场,处世即修行。

王阳明这一生,历经大起大落。

有金榜题名、统帅万军的高光,也有身陷囹圄,性命垂危的至暗时刻。

千帆过尽,他最终一朝悟道,在尘世中修炼成了圣人。

正所谓,蚌历千般磋磨,才孕育珍珠;松经风吹雨打,才傲立峰顶。

这世上没有谁的成功是轻而易举的,经得住红尘磨炼,方能有所作为。

比如,曾国藩。

在湘军建成之后,因为说话太冲,屡屡顶撞皇帝,结果被咸丰赶回老家。

回家之后,痛定思痛,研读庄子,他这才变得谦逊平和,张弛有度。

又比如,苏轼。

21岁的他刚中进士,还没给家中报喜,母亲就骤然离世。

此后不久,妻子王弗和父亲苏洵又相继病逝。

经历这番生死离别,苏轼才渐渐明白生命的无常,开始活得通透。

以后的日子里,即便屡次贬谪,也未能令他有一丝忧愁,始终乐观处世。

再比如,木心。

本是书香世家的一位翩翩公子,却饱受战乱之苦,身陷囹圄22年。

为抵牢中的寂寞痛苦,他在白纸上画上黑色琴键,然后用无声的音乐治愈心灵。

多年的牢狱之难,使他温润如玉,内心通透明亮。

《菜根谭》有言:“出世之道,即在涉世中,不必绝人以逃世。”

生命的无常,生活的孤苦,其实都是上天给予我们的考验。

若受一点委屈、遭一点挫折,便寻死觅活、自暴自弃,最终只会在抱怨中沉沦,变得平庸。

唯有坚韧不屈,向阳而生,才能在生活的锤炼中,托举起自己的不凡人生。

杨绛先生曾说:

人生实苦,终其一生,我们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,完善自我。

人生就是如此,遇事修性,遇人修心。

当你读懂了王阳明,掌握了人生的修行指南,知行合一,不断淬炼,就一定能将自己修炼成最好的模样。

酷客网相关文章:

赞(0)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