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黎:现代城市的发明 书籍简介
巴黎何以成为伟大的城市?
是因为它拥有精致的古老建筑,还是因为它影响着欧洲经济发展?其实都不尽然。巴黎提供了充足的公共空间与致富方式,让人们能在同一土地上呼吸成长。
本书中介绍了新桥、孚日广场和林荫大道等多种城市建筑和新奇的生活理念。这意味着巴黎不仅是一系列伟大建筑的集合,而更是一种城市思想的提炼。
你 将 获 得
• 巴黎为何配得上现代城市之名
• 巴黎如何从边陲小镇变为时尚中心
• 巴黎建设如何推动人民生活的转型
• 巴黎变迁对于中国城市的借鉴意义
巴黎:现代城市的发明 作者简介
[美] 若昂·德让
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
法国历史与文化专家
著有《时尚的精髓》等十本专著
巴黎:现代城市的发明 精彩选段
1.现代的城市面向未来,而非过去:速度和变化成为城市的代名词。
2.1667年末的一天,约3000盏灯一齐照亮巴黎夜色,对很多人来说,那个时刻似乎是一种姿态,象征巴黎已经面目一新,达到更高的境界。
3.巴黎已经不再只是出身说了算的城市。新的社区、新的街道以及新的住宅拔地而起,一个机遇社会也随之诞生。
巴黎:现代城市的发明 思维导图
巴黎:现代城市的发明 读书笔记
各位好,我们今天是在北京的樊登书店旗舰店,为大家讲解本周的新书。这本书好漂亮,叫作《巴黎:现代城市的发明》。我们讲了很多城市的历史,但这本书其实不是巴黎的历史。如果你要讲巴黎的历史,肯定充满了战争、充满了政治、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斗争。
但这本书不是城市历史书。这本书只从巴黎的整个历史当中截取了一个小小的片段,也就是从亨利四世到路易十三、路易十四。他们干吗呢?他们把巴黎从一个破败的中世纪城市,变成了一个世界时尚之都。这是一个奇迹。
因为你们要知道,在17世纪初的时候,巴黎是一个典型的破败的中世纪城市。破败到什么程度呢?在巴黎的市中心还经常可以见到野狼,也就是很多野生动物会出没在城市当中。没有人在城市里走路,因为城市里边全是泥巴。你们如果看过一部法国电影,叫作《香水》,你就会知道那个时候的巴黎有多脏。遍地全是污秽,到处都有死人、有酒鬼,然后在大街上经常发生犯罪行为。贵族从来脚不沾地,他们绝对不会在路上走路,他们都是坐马车。
所以,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时候,巴黎跟其它所有的城市一样破败,不适合人类居住。但就是这短短的100年的时间,经历这三代皇帝以后,巴黎一下子变得光鲜亮丽,成为了全世界时尚的核心。你知道在法语当中有一个词叫“时髦”,它在法国的字典里怎么定义呢?“时髦”就是外国人到巴黎来学习怎么穿衣服。
我觉得这一段历史特别有助于今天中国的城市发展。所有的城市都在进行城市化的转型,大量的建设在不断地发生。哪些事做对了会使得一个城市蓬勃出各种各样的生机,并且找到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,还能够持续下来?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应该讲给我们所有的建设者,以及我们每一个创业者听一听。实际上,这本书相当于巴黎的转型创业史。最重要的是听完之后,我相信你们都想去巴黎看一看。
故事从17世纪初讲起。巴黎并不是一直在做法国的首都。因为你们读过《列奥纳多·达·芬奇传》的话,你会知道达·芬奇最后跟法国国王在一起。他们并不是在巴黎,而是在卢瓦尔河谷。因为那时候整个法国在打仗,巴黎并不是法国的中心,而是法国的边界。巴黎有大量的城墙,国王看守不下去了,就跑到卢瓦尔河谷去执政。所以,达·芬奇后来是死在了卢瓦尔河谷,法国国王的怀里。
公元987年,巴黎成为了首都。经历了百年战争和法国宗教战争以后,1415年国王放弃了巴黎,整个16世纪,他都是在卢瓦尔河谷执政。在1589年的时候,亨利三世遭到暗杀,这时候代表着瓦卢瓦王朝覆灭。瓦卢瓦王朝覆灭之后,登基的亨利四世,开创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最有名的波旁王朝,并在1594年回到了巴黎。
他的儿子就是路易十三。他的孙子,就是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。在那段时间里,人们形容巴黎说:“整个巴黎遍地都是建筑工人,一场大的建设在巴黎开展。因为整个国力在慢慢地恢复,加上连续三代国王都非常具有建设性,所以他们立志要把巴黎建成世界之都。”
我们可以先找到一些证据,就是巴黎到底有没有成为世界之都。这里有一段描述得特别好。一百多年以后,也就是这三代皇帝进行了建设之后,古斯塔夫·福楼拜笔下的艾玛·包法利——大家知道有一本书叫《包法利夫人》——更好地验证了这一点。这位文学主人公如此相信梦想,她说:“巴黎是怎样的?无法衡量的名声!她低声重复着‘巴黎’,只是因为重复让她自得其乐。这个声音就像教堂的钟声,回荡在她的耳边,就像眼前的一束光芒。”这个夫人每天没事的时候就念“巴黎,巴黎”,只要念“巴黎”,就觉得心情好很多。
1900年,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提到,早在踏足巴黎之前,他就被巴黎的魅力深深吸引。他说:“巴黎许多年来都是我的向往,踏在这座城市的路面上。带给我的幸福感让我觉得,我的其他欲望也会得到满足。”对这个在现代世界看到梦的力量的人来说,巴黎是最终的梦幻。
100年以后,巴黎就具备了这样的地位。那么在这100年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?首先看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,就是亨利四世修了一座新桥。为什么改变一个城市从修一座新桥开始?这个新桥的特点是什么?书里讲新桥是现代城市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,因为它与以往的桥梁截然不同。新桥不是木桥,而是一座石桥。这座桥能防火,注定要历经时间的考验。
事实上这座桥是巴黎最古老的桥梁,它还是塞纳河上的第一座单跨桥。它的长度也不同寻常,约为1000英尺;它的宽度也不同寻常,有75英尺,比任何一条城市的街道还宽阔。我前一段时间去了佛罗伦萨,我们去看佛罗伦萨的老桥。佛罗伦萨老桥的特点是什么呢?就是窄窄的一条桥,两边全是建筑物。因为桥上是人们经常走的地方,这个地方人流量大,所以贵族们不会放弃这个地方的利益,他一定在两边建商铺。这时候你发现老桥的两边全是商铺,卖各种各样的奢侈品。这就是中世纪桥的特点。
你知道亨利四世做了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设计。他在新桥的两边没有加盖任何房子,这就是一座现代化的桥梁,这就是一座属于人民的桥梁。如果你加盖房子,人民在那个桥上根本没法走,因为那个桥和路没有区别。人们走这个桥只是为了过马路,只是为了过河。
但是亨利四世说不要盖房子,要把两边宽阔的塞纳河的景致留给大家看。所以你想75英尺宽、1000英尺长的一个宽大的桥梁,上面全部铺着鹅卵石。当时巴黎的道路基本上都是泥巴,它全部铺上巨大的鹅卵石以后,走起来就很舒服、很干净,而且毫无遮挡。人们走在这个桥上,可以远眺周围的风景。这时候人们就会愿意留在新桥上。这就是现代化的桥梁设计和中世纪桥梁设计的本质区别。所以,首先它两侧没有房屋,可以看风景。
下一个革命性的动作是什么呢?它竟然有了人行道。这是一个发明,也就是人车分流,你的马车可以走在底下。那人行道是怎么规划出来的呢?它把人行道抬高了大概半英尺这么高,就跟我们今天城市边上的人行道是一样的。不要小看这个设计,这个设计代表了对人民的尊重。人可以在路上走,走在人行道上,不用担心被马车撞。所以你想想看,这个设计带来的连锁效应是什么呢?就是会有大量的人在新桥上徘徊,会有大量的人在桥上走,然后站在那儿看风景。
甚至在新桥上,现在你们去看应该都能够看得到,竟然建设出了一个像阳台一样的观景台。它鼓励人们在新桥上站住,然后停下来,站在那儿观景。后来有人形容说,你根本不必去全世界旅行看风景,你只要站在新桥上朝两边看就够了。因为两边是宽阔的塞纳河的景致,这个地方快速地成为了城市的心脏。
那修这个新桥的钱从哪儿来的呢?从红酒的税里边来,也就是富人和酒鬼为这座桥买单。要么你特别有钱,你天天喝酒,那你要交税;要么就是你是个酒鬼,你天天喝酒要交税。所以富人和酒鬼的钱建造了这个城市,它是从红酒税里来的。
在1603年6月份,新桥临近竣工的时候——就是桥还没有修好、还有点晃晃悠悠的时候——亨利四世决定要率先过桥。他说“我要从那桥上走一遍”,结果其他人说“别,太危险,要不然我们先过一下”。前面走了五六个人,全都掉到河里去了。然后亨利四世说:“那是因为他们不是国王!”这是亨利四世一句非常著名的名言。然后他真的就从那个桥上安全地走了过去,留下这句话“那是因为他们不是国王”。
而且,这座桥的规划绝不仅仅是这么一座桥,还包括了一条多菲娜大街,从城外一直连到这个桥上。这样一来,整个桥就成为了巴黎的一个主干道。在1614年的时候,在桥的中间竖立起来了亨利四世的雕像。这个骑着马的雕塑出来了以后,雕塑附近成为了巴黎人约会的一个地方。你跟别人约会,你说在哪儿见面,对方说我们在铜马见。所以铜马成了巴黎人聚会的一个地。
为什么修这么一座桥如此重要,会带来整个社会的变革呢?给大家剖析一下:第一个原因就是这座桥又宽又长又漂亮,成为了巴黎的公共娱乐空间。我们去看欧洲的城市,只要带你去中世纪的旧建筑,那儿一定没有阳光,一定是狭窄的。两边高高的楼,人在里边觉得特别渺小、特别压抑,上不来气的那种感觉。
但是它一打开以后,人们拥有了公共娱乐空间,甚至在这个桥上能够看到很多皇室成员在玩。皇室成员也受不了老在宫殿里待着,他们也愿意到这个开阔的地方来玩。比如说,有人曾经见到过旺多姆公爵在桥上跟人打雪仗,大量的贵妇穿着那些美丽的裙子走在大街上。
你知道,如果老百姓永远都看不到贵族,老百姓怎么知道什么叫时尚,老百姓怎么会去买更多好看的衣服?所以,当人们看到了不同阶层的交流,人们在这儿可以看到有钱人,可以看到没钱人,可以看到各种好玩的东西的时候,整个城市的消费也活跃了起来。然后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也产生了连通。所以,它首先是一个公共娱乐空间。
在桥下,人们很自然地以这个桥为中心,左边男的洗澡,右边女的洗澡。沐浴和日光浴,都在这个桥下发生。你们今天到塞纳河去看,你都经常能够看到很多人,脱得一丝不挂,躺在那儿晒太阳。这是中国人特别害怕的那种场景,但是在欧洲,德国、法国都经常有这样的场景。在那个时候,警察经常要驱赶那些完全不穿衣服的人,他们不能有伤风化。但是老百姓可以在这儿洗澡,可以在这儿晒太阳。
然后不同阶层的人在这儿聊天、接触,陌生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开始发生。人车分流的步行道出现,马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。因为你知道,在最开始的时候,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马车。我们在电影上看,好像欧洲的王室有特别多的马车。只要一出城,就好多马车跑过去。
但你要分年份。在新桥竣工的那一阵,巴黎整座城市的马车不超过十辆,就连国王本人也只有一辆而已。然而在1700年,就是整个17世纪过去了,到18世纪初的时候,布里斯新出版的旅行指南指出,马车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两万辆。巴黎在17世纪下半叶新增了许多街道,而一些旧有的道路则得到拓宽和延长,城市的总路面面积增加了。然而这一切努力,并没有抵消车辆交通的剧增效应。
我记得我在中央台主持节目的时候,做过一期交通的节目。两边两个不同阵营的人在辩论什么呢?是应该先有足够多的车,再去修马路;还是应该先修了足够宽的马路,才会有足够多的车?通过这个历史来看,是先要修足够宽的马路,才会有足够多的车。在1700年左右,巴黎成为了拥堵的城市。堵什么呢?堵马车。不是今天堵汽车,变成了堵马车。
在新桥上有了这么多的人、这么多的交流之后,再一步出现的就是媒体。因为人都集中在一起,所以信息传递得特别快。所以,新桥上是信息传递最快的地方。巴黎有一句俗语叫作“像新桥一样无人不知”,就是你有一个消息被很多人知道,要说“像新桥一样无人不知”。什么消息只要丢到新桥上,马上就有很多人知道。
紧接着在1611年催生了法国的报纸,叫作《法国信使》,1631年出现了《法国公报》。也就是说,当人们有了阶级之间的交流和流动的时候,信息开始大范围传播的时候,人们对于媒体有了需求。进而我们可以这样讲,是新桥促使了1648年的投石党革命。我们后面会讲到投石党革命,也就是法国第一次的大革命。
法国这一次大革命和之前所有的战争都不一样。在欧洲,之前的战争基本上都是皇室的、宗教的,而投石党革命是第一次人们因为赋税的问题、吃不饱饭的问题,而在巴黎闹起了革命。所以,如果你没有营造这样的公共空间,人们没有这种公民的意识,人们没有互相的交流、没有站起来演讲的地方、没有散发传单的地方,整个城市不可能引发革命的思潮。所以你就知道,建这么一座新桥是多么重要。
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附带效应呢?首先是音乐产业,有大量的人在桥上唱歌、摆摊。你们今天到法国去,你会看到特别多的街头艺人在那儿表演。这就是音乐产业的发端,所以有“新桥歌手”。
第二个是戏剧中心。那时候没有人在剧院里演戏,人们在桥上演戏。在桥上演戏的过程中,培养了大量的文学家、表演艺术家,还有卖狗皮膏药的。有很多人在那儿表演,像中国卖大力丸一样的卖狗皮膏药,然后卖书、卖画。
这里能够坚持到今天,跟当年几乎没有变化的,就是塞纳河边卖书的人。当年人们说,新桥提供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。虽然我们现在没法准确地知道法国人当年的识字率,但是巴黎的识字率一定是相当高的。因为在新桥开通以后,有特别多的人用小车推着一车一车的书在新桥上贩售。你今天到塞纳河去看,塞纳河两边全是书摊,卖书卖画的特别多。所以这就是整个桥带给社会的一种搅动。
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是什么呢?如果你读过《巴黎圣母院》的话,你会知道巴黎那个时候的小偷特别多。小偷主要偷什么?很好玩,偷斗篷。他们被叫作“偷斗篷的贼”。偷斗篷的贼有多厉害呢?只要你从桥这边走到那边,基本上斗篷就没有了。而且基本上都是男士穿的斗篷,因为女士的那些装饰品、丝巾什么的不值钱。
这样的话,有钱人怎么办呢?有钱人雇一个保镖,跟在身后。这个保镖的任务不是保护这个人,是保护那个斗篷,所以“偷斗篷的贼”也成为了整个巴黎的一道风景线。这是亨利四世的第一个建设,建设了新桥,给了公众一个行走的空间。
接下来你会发现他们的方向很清晰了。当他们看到了街上变得热闹,老百姓愿意走出来,连贵族都愿意下了马车跟老百姓一块儿走的时候,这个城市的生机迸发出来了。于是紧接着第二个建设,就是孚日广场。
孚日广场当年叫作皇家广场。为什么亨利四世要修这个皇家广场呢?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丝绸业特别兴盛,大家听过丝绸之路就知道,欧洲人特别喜欢东方的丝绸。当时意大利人率先偷了东方的丝绸技术,所以欧洲人开始买很多意大利的丝绸,花很多钱。所以亨利四世讲,我们法国为什么不能够发展丝绸业?那时候的丝绸业可能相当于咱们今天的芯片行业,这是最流行的、最赚钱的、最值钱的、有科技含量的一个行业。所以亨利四世说,我开辟一个广场给你们。他找了一块地——就是今天我们说玛莱区的那个地方——说如果你们能够引进丝绸业的工人,我们就把这个地方建成一个丝绸业的聚集地。
于是就有很多富人和官员开始出钱,他们希望丝绸业在这个地方能够兴盛起来。他的目标,也就是皇家广场的目标,就是能够美化巴黎,能够提供一个公共庆典的地方,然后给市民休闲提供场所。这个皇帝其实蛮开明的。因为在那个时候,没有一个举办公共庆典的空间,而广场是非常重要的。
结果没想到,这个皇家广场建立好了以后,丝绸业并没有发展起来。所以慢慢地,丝绸业开始从这个广场退出,进来的依然是富人、银行家和贵族。所以很快,孚日广场周围的地都被这些贵族们买下来了,那是巴黎最早的新贵们所居住的地方。
亨利四世选的这个地方在哪儿呢?他选了一处优势明显的位置。城市的主要入口是圣安托万大门,这座大门位于巴士底狱前方,原本用于防御,游客们会顺着巴黎最宽阔的圣安托万路前进,进入这座新建的广场。进入广场十分方便,而且广场亦不受车水马龙的干扰,因为车进不了广场。
而那个时候的孚日广场是开放的,所有老百姓都可以在广场上走来走去。广场进行庆典的时候,真是万人空巷。那个广场上一次性能够容纳6万人,还不包括广场周边房顶上的人。有人爬上房顶,就是为了能够看这个广场上所发生的宏大的庆典。
国王决定使用一些现有的商业建筑作为广场的一边,而另外三边则是塔楼建筑,每边九座。在巴黎,每一座住着什么人几乎是人尽皆知的,因为他们都是老贵族,一代一代住下来。这些建筑的第一层用于商业,出售那些新的产品,里面有一条拱廊——欧洲很多那种拱廊型的商业街——专门供游客躲风避雨,建筑的上面几层楼用于住宿。这些土地对丝绸的投资者,以及皇室的拥护者免收租金。
在1607年4月,国王放弃了原有的计划,并且同意对建筑做重大的调整。拆除项目最初的作坊,另外增加九座塔楼。亨利四世还奖励那些进度领先的人。你知道亨利四世脑子里发生了什么转变吗?他发现做丝绸还是不如做房地产来得快。改成房地产以后,塔楼变成很好的住宿的地方,被卖给那些贵族,这本身就很赚钱。广场最早的居民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,经济能力各不相同。一开始大家希望所有人都来,但是到最后他们全都变成有钱人。
在设计上,新的广场原本打算彻底告别更早的城市广场模式,比如古典风格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。这些早期设计通常是矩形的,用来展示个人的纪念碑、教堂市政厅或者中心雕像。你要想看这种中世纪时候的广场,就去佛罗伦萨、罗马这些地方,你能看得很清楚。皇家广场实质上是正方形的,边长是450英尺。
广场的中心一直是空的,直到1639年才竖起了路易十三的雕像。这座史上最早的现代广场,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城市居民的建筑上。巴黎这个名字,后来一直和前卫居住建筑紧密相连,这座广场功不可没。各位理解那个转型期了吗?这个皇家广场不是为教堂建的,它是为老百姓建的,它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参与庆典,为让老百姓能够在上面散步。
路易十四统治时期,“皇家广场”这个名称特指的是任何在中心设有君王雕像的广场。凡是中间竖着一个皇家雕像的,都可以叫作皇家广场。这位太阳王,分别在1686年和17世纪90年代,增加了胜利广场和路易大帝广场,今天我们叫旺多姆广场。各位知道旺多姆广场中间站的是谁?旺多姆广场的中心是拿破仑的雕像。之后法国的各大城市出现了更多的广场,这是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建筑。
在1800年的时候,皇家广场正式更名为“孚日广场”,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孚日广场。这个孚日广场催生了玛莱区。什么叫玛莱区?也就是沼泽区的意思。原来那个地方是一片沼泽,是很糟糕的地方,现在的玛莱区代表的是一种青年文化。你说北京什么地方代表青年文化?朝阳区、三里屯、朝阳公园这样的地方。当时因为玛莱区可以步行,这个地方建立这样的广场,又有了新桥,所以很多年轻人可以出门社交、可以步行,于是巴黎开始变得浪漫。
其中有一个女孩,在跟别人的书信集里就写到“我至少有2000名追随者”。也就是有2000个男孩追她一个人,她非常享受这种生活。这个地方是巴黎非常有趣的地区,一旦人们到来就不想离开。这是很多人在记忆当中所写到的,“只要你走到玛莱区,你就不想离开”。还有一个在世界各地旅行的人到巴黎去玩,转了一圈以后发现巴黎除了大也没什么好玩的。直到他转到玛莱区,在那里待了好几天。这个地方可以步行、可以喝咖啡,这是一个真正像现代城市的地方。
接下来一个著名的地方,就是圣路易岛。今天你可以到圣路易岛上去看,跟当年刚建设出来的几乎一模一样,没有任何变化。原因是什么?因为它是个岛,而且是个人工岛。巴黎的整个格局,大家看就能够看得很清楚。塞纳河流过来分成两边,这边是左岸,这边是右岸。我们经常说“左岸公社”,那是在左岸那边活动的那些人。这边是右岸,中间有一个岛叫作希提岛,巴黎圣母院就在希提岛上。新桥贯通左岸右岸,是连着希提岛的一座桥。
这中间还有几个小小的岛屿。当时出现了一个人,这个人叫马里耶。马里耶这个人为什么厉害?在1608年3月份的时候,马里耶的一项大胆举动获得了亨利四世的赏识。他主动提出一个国王盼望已久的计划,且不需要皇室承担费用。他计划修建一座跨过塞纳河的木桥,桥上能通过各种货物:从现代加农炮,到更大更沉的四轮马车。马里耶开出条件,要求获得过桥者的收费权,他因此被任命为本国所有重要桥梁的总承包商。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修路方式,就是MBO(管理层收购)。你先花钱自己修,修完了让你来收费。
当年马里耶提出了这么一个革命性的想法,亨利四世一听,说这太好了。我不用投钱,还能把这地方修了,他收租金就收呗,没关系。1609年的下半年,马里耶建议建造另一座桥,同样自费,不过这次使用了后来广泛使用的石块作为材料。你知道,有了石块就能留到今天了,所以他的第二座桥今天仍在使用。这座马里耶桥,仍然使用着开发者的名字。
因为马里耶的技术得到了很高的提升,然后他又具备这样的金融能力,所以当时亨利四世说,那不行就再给你点地,你看中什么地方?他说,我看中塞纳河中间那几个小岛。那个小岛原来的名字叫作圣母院岛。皇帝说那就给你了,然后他们就用人工填岛的方式,把那个地方填出了一块圣路易岛。所以,圣路易岛的地图是非常规整的菱形的样子。
而且圣路易岛为什么好看,原因就在于设计师根据他对于美感的想象,画得非常笔直、非常漂亮。连外墙立面的那些颜色,全部都是一致的,你想想看这个多漂亮。于是马里耶就在圣路易岛上准备开工。
结果这个过程当中他们遇到了一个麻烦。在1610年5月份的时候,亨利四世遇刺身亡。这么好一个皇帝,被人堵在马车里拿刀捅死。亨利四世去世以后整个工程都停下来了。然后一直到1614年4月19号,马里耶再次跟路易十三签约,就是跟亨利四世的儿子重新签约再次修桥。尽管设计新颖、规划细致,这些宽敞的新街道并没有吸引大批人前来安家。
各位能够理解吗?我算是北京的老人了,我在北京开始买房子的时候,世纪城刚开始建。世纪城当时卖4000块钱一平,我们说太偏不去,我们认为世纪城太远,不去。所以你想想看,要想打造一座新城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。他们在圣路易岛上做了那么漂亮的设计,觉得这个地未来是黄金地段,在左岸右岸中间,又有桥又可以坐船,多方便。结果有钱人都不去,觉得地太偏。
最早在圣路易岛定居的是巴黎的工薪阶层、商人和手艺人。在1618年,石匠夏尔·孔泰斯和裁缝让·吉勒买下了最早的两块地,占地面积都比较小。第二年,锁匠艾蒂安·步森戈以及屋顶工匠克劳德·谢弗罗也搬进此地。你想那地方就完全成了工匠们居住的地方。
直到1620年,一些社会精英才开始对这里表示兴趣。那年,路易十三的顾问皮埃尔·德弗顿,开始在圣路易岛上的主干道边上盖起了房子。1623年9月16日,路易十三判定马里耶和他的合作者无法按期完成合同规定的项目,因此亨利四世的儿子将这座岛屿转给了另一个亲密助手让·德·拉格朗日。这人就花钱把圣路易岛买断了。买断了以后,他们发现咱们几个虽然有钱,但干不了这事,还是把马里耶叫回来吧。于是又把马里耶叫回来。他们认为,虽然你不是我们的股东,但你可以修这个桥,于是他们继续合作,把这个圣路易岛修起来。
在马里耶的监督下,以他命名的马里耶桥于17世纪30年代竣工。1633年8月,投资者终于迎来了第一笔大交易,岛上130块地中位置最显眼、占地也最多的一块售出。很快,这座建岛工程变成了现代巴黎的第三大奇迹。对见证者来说,这个速度是魔幻的。
你知道那个岛上最无敌的是风景。这里有过一个记述,说有一个贵族请他的朋友到岛上的别墅去住。到了那儿以后,他觉得非常失落。为什么呢?没有一个朋友欣赏他们的园林、家中的摆设和那些雕塑什么的。他们都不看,全都趴在窗口看景色。因为它建在塞纳河中间,所以两边通透,全是大阳台。那些人都在阳台上看景色,没有人看他们家的装修。这就是圣路易岛的魅力。
直到今天,如果你去到圣路易岛,你依然能够看到和当年一模一样的样子。后来买岛上地的那些贵族的钱都来自哪儿呢?大部分是金融家。这些金融家发的全是战争财,就是法国三十年战争的利息。国王打仗没有钱,所以就只能向有钱人借钱,然后许以高息。这些人很快地通过利滚利,就挣了国王的钱。所以这一批金融家开始登场,把圣路易岛整个包起来。
到今天,它的特点就是整齐、全石材、风格统一、景色好。在法国,人们说“该岛”。当人们说“该岛”的时候,你不用问他是哪个岛,说的就是圣路易岛,所以我们足以看到圣路易岛是多么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建筑。这是巴黎的一个奇迹。
讲完了这三大建筑之后,巴黎要陷入一个谷底了,就是投石党运动的开始。什么叫投石党运动?就是1648年的时候,整个建设戛然而止。原因是那个时候当权的人是摄政皇太后,也就是一个女人当权。这个摄政皇太后所用到的一个枢机,也就是我们说的宰相,叫马萨林。这个马萨林特别不得人心,老百姓整天抗议,要求把马萨林换掉。但是这个摄政皇太后就是不换马萨林,她跟马萨林关系特别好。她可以答应你其它所有的条件,但是马萨林不能换。
为了显示皇家的权威,有一天庆典结束之后,他们把当时反对派的一个大法官抓了。抓捕了以后,整个巴黎人都知道了这件事。你想想看,如果没有新桥的话是做不到的,就因为有了新桥,大家在桥上喊。然后很多人拿起武器,开始进攻皇宫,就是真的打起仗来了。
你们看过《悲惨世界》里,法国一闹革命的时候,很多小孩都站出来扔石头。所以为什么要体现那个扔石头的动作,因为他们当年叫作“投石党”。当时整个巴黎有50万人口,拿起武器来反对皇家的达到5到10万人,老百姓全部都上街了。
这一次革命是为了赋税之争,这跟以往的都不一样。1648年,三十年战争浩劫进入尾声,最后的法国几近破产。打了那么多年战争,前面又是百年战争,又是什么宗教战争,然后三十年战争,皇室决定提高税收,但是遭到各方的反对。当时的收成不好,饥荒四处蔓延,法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。而且皇室试图对巴黎高等法院成员增收遗产税,导致巴黎高等法院决定武装起义,民怨日益加深。
到了7月30号,当时的摄政女王奥地利的安妮——就是这个摄政女王的名字,大家称呼她叫奥地利的安妮——她前去巴黎,表示要在税收问题上让步。她的一位随从发现,队伍走在街头时,人们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欢呼“国王万岁”,说明皇室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了。皇室一看这么多人惩罚他们,没办法,皇室逃跑了。
1649年的1月6号,这个女王离开巴黎。女王离开巴黎绝不代表着妥协,反而开始了对老百姓的惩罚。女王惩罚巴黎的方式不是屠杀,而是围城。就是她把整个巴黎围起来,说你们如果不妥协的话就饿死了。然后这个城里的人就开始闹革命。1649年1月12日,女王刚走一个礼拜,人民就攻陷了巴士底狱,之前被抓的法官成为了巴士底狱的主管。
这个过程极大地促生了现代媒体的诞生。因为有这样的革命,所以那个时候信息流通极快,传媒、报纸、尤其是歌曲。人们唱各种各样的歌曲来讽刺挖苦、来传递信息,用歌曲来凝聚战斗的人们。还有版画。
艺术的这种发展,当时的印刷商甚至出了一期特刊,这个特刊的标题叫作《印刷商致谢马萨林枢机》。意思就是要不是有你这么坏的人,我们这印刷商早就赔本了。因为有了你,我们全发了,然后大家都在拼命地印报纸。当时报纸的发行量能够高达5000到6000册。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很小,因为在闹革命之前,一份报纸能够发行三五百份就很好了,但是一闹革命,直接上升到5000册。这段时间对于整个巴黎的打击还是挺大的,所有的工程建设全部停了下来。
一直到什么时候才渐渐平息呢?就是1652年的时候。你想这闹了好几年的时间,1652年10月份的时候,14岁的路易十四返回了巴黎。那为什么会有摄政女王奥地利的安妮?是因为路易十四太小,所以让他的妈妈来摄政。等到路易十四14岁了,他被称作太阳王。这个称号可不是白来的,他14岁的时候就已经打了很多仗了,并且打赢了。路易十四又会打仗、声望又高、人长得又帅,然后他非常自信地回到了巴黎。
路易十四回到巴黎的时候,巴黎人开始欢迎他。因为巴黎人也觉得没有皇室不行,老这么乱、老没饭吃、老打仗,这样生活也没法继续,所以人们欢迎了路易十四。路易十四为了让大家忘记那段不愉快的投石党运动,在1660年的时候,他娶了西班牙公主,然后在巴黎举行了盛大的庆典。这种盛大的庆典非常有助于缓和矛盾,之前闹得那么糟糕,咱们高兴一下,咱们一块儿开心,所以这一个伟大的庆典让路易十四重新回到了巴黎。
投石党运动实际上是法国的第一次大革命,它跟后边的第二次大革命和第三次大革命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。投石党运动可以说直接催生了启蒙运动,我们后边看到伏尔泰、拿破仑这些人,都是跟当年的启蒙是有关系的。
有人说路易十四绝不会忘记巴黎人曾对他的反对,因此把精力全部投在了凡尔赛宫上。也就是路易十四回去就开始建凡尔赛宫,他花了大量的钱去修建,所以人们还说他是不是不爱巴黎,他觉得巴黎伤了他的心,所以搬到郊区去了。
实际上,这个说法忽视了巴黎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,也就是1660年以后的12年到15年。从那时起,这位太阳王和由王公大臣以及公务员组成的卓越团队,一起启动了一些大胆的计划,其中包括两项巴黎的特色工程:林荫大道和明亮灯火。这是我最欣赏的部分。一个城市要想变得特别了不起,这个城市的统领者的胸怀是非常重要的。
路易十四做了什么呢?路易十四做的第一件事,是把巴黎的城墙给拆掉了。你到意大利去看,意大利的城墙都在,因为它们要保护这个城市。路易十四打了那么多场胜仗以后,巴黎已经不再是法国的边界,成了法国的核心。他把边界拓展得非常远,然后开始在边界上修城墙。
大家不要小看在法国边界修城墙这件事。在法国边界修了这一圈城墙所花费的钱,相当于整个凡尔赛宫和路易十四时期巴黎所有建设总和的四倍。他花了那么多的钱,把法国搞得非常安全。他说巴黎不可能打仗,没有人会进攻到巴黎,要城墙一点用都没有,所以路易十四说把整个城墙全部拆掉。全部拆掉以后,他把围绕巴黎一圈的城墙遗迹修成巨大的宽阔的林荫大道。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上街,让更多的人走。
巴黎有城墙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呢?我觉得跟北京当年有城墙其实是一样。北京有城墙的时候,城里和城外是两个世界。巴黎也是一样。所有的垃圾看都不看,巴黎市民就把它们从城墙上扔出去,因为他们觉得城墙外边就是外边了。垃圾、粪水都从那个城墙泼出去,根本不认为外边有人。当年巴黎为了拆这个城墙,首先清理垃圾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。
在1669年和1670年的时候,这位国王用平行排列的榆树替代了堡垒,这被他称为环绕城市边缘的树木堡垒。这堵绿色的墙很快有了新的任务,那就是用作宽阔的步行道或者散步空间,宽度超过120英尺。如一位设计建筑师形容,沿着直线延伸,一眼望不到尽头。在此之前,从未有任何城市如此专注于打造这类空间,服务于民众的日常消遣。
中世纪的时候,所有的国王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:我怎么样更安全,我怎么样更舒适,我怎样剥削这些老百姓。各位知道原因吗?因为人不重要。那个时候人们也没有识字的能力,你如果听过我们讲《人性中的善良天使》,你就能够完全理解这一段时间。之所以有文艺复兴,之所以有后来的启蒙运动,是因为印刷机的发明。印刷机的发明,导致解释《圣经》的权力从宗教人员到了老百姓手里,所以人的价值得到了提升,人们更看中人而不是来世。
过去人们都说你要上天堂,你这辈子遭再多的罪都没关系,所以人们不认为人命很重要。但这时候连皇帝都开始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了,于是开始为市民修建这样的林荫大道。亨利四世只为巴黎增加了几条街,而这些街道并没有服务到更大范围的巴黎。他的孙子,也就是路易十四下令建造了一个个都市单元,使巴黎从中世纪城市转型为现代城市。
每一道御令都专门设计一条街。官方认为太狭窄、宽窄不均、不够笔直的街道,都被他的御令改掉。这个街要改,那个街要改,巴黎上下一条条街道被打通,调整为同一宽度。你这个路这么宽,走到这儿你不能突然收窄,路必须都是一样宽的。所以你到巴黎去看,为什么人们喜欢俯拍巴黎,尤其是巴黎的左岸那边的老建筑?因为整齐划一。整个道路都是非常漂亮、非常整齐笔直的,不同街道互相连接到一起,新的街道形成轴线,保证城市两方向能够同时通过车辆,以此缓解拥堵。
在那些能够促进商业和物资运输的新街道上,新的工程正开展着,方便巴黎人的生活,促进城市商业。拿破仑的侄子叫拿破仑三世,他们启动的叫第二次大改造,那次改造的口碑不好,城市造成了全面的破坏。也许17世纪这次城市大改造过程中,最令人赞赏的是没有带来类似的破坏。
17世纪巴黎的建筑师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,对这座人口众多、年代悠久的首都,他们不需要像19世纪的同仁那样以现代化和都市重生的名义摧毁再建。相反,多数情况下,他们能够在空地上新建房屋。不过,即使一些建筑阻碍了他们执行规划,他们也会再三考虑,尽可能采取两全其美的措施。也就是说不要为了建设一个新城市,让那些老百姓的房子都拆走、让老百姓都搬迁。这对老百姓的休养生息影响很大。
碰上必须拆除公共建筑的情形,巴黎当时的建筑师会仔细研究,以确定这些工程的建筑亮点。因此,圣安托万大门的双大门上有16世纪著名的雕塑家让·古戎创作的精美的浅浮雕。其中一座拱门上有独特的设计,布隆德尔决定拆除一座,保留另一座,这种新旧结合得到了广泛的赞誉。一位18世纪的巴黎城市史学家认为这是巴黎最成功的大门。
我为什么要把这一段留下来呢?就是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建设是有借鉴意义的。我们肯定不能够不做建设,但是我们不能够把过去的全部推翻,这时候你会发现,整个城市就没有了一个延续。这个过程当中是需要创意、需要设计、需要美感的,所以林荫大道的形成,然后再加上17世纪60年代的杜乐丽公园的扩建,都对城市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
杜乐丽公园在今天都是巴黎市民们散步的一个地方。它是太阳王建造的,还包括杜乐丽大街。杜乐丽大街在1709年的时候,改名叫香榭丽舍大街,就是我们今天所听到的这个名字。这里建造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行走路线。到了1707年,布里斯的游客指南告诉读者:路易十四的绿色城墙毫无间断地围绕巴黎延伸了半圈,供人散步。人们可以从位于圣路易岛对面的河岸出发,然后经过巴士底狱,观赏左边的皇家广场;也可以沿着玛莱区,靠近旺多姆广场,然后到达圣奥诺雷大门,通向香榭丽舍大街。这条美好的步行道至今仍然在用。
如果大家去巴黎,拿上这一段,走一下,试试看。杜乐丽大街是法国第一座公共花园,这个公共花园带来的效应是什么?首先是潮流,所有人穿着最时髦的衣服走在这个公园里。法国人特别有意思,就是再穷的人都要穿好看的衣服,他们会一定想办法去找到得体的、漂亮的衣服。而且还有人有一个疑问,说法国人为什么怎么吃都不胖,都特别瘦?男的女的都那么瘦,身材都那么好,一顿饭吃四个小时还吃不胖。这么一个奇怪的民族,他们都喜欢在那个地方聚集。
第二个就是社交。大量的人在那个地方可以聊天、可以互相认识。第三个流传最多的就是绯闻。法国人天性浪漫,他们看到了这么多陌生的男士女士可以聊天。这本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图片,那些女孩子打扮得很漂亮,在大街上走,在那个花园里边坐着,她一天到晚没有别的事可干。他们在那儿也不自拍,就一起聊天,然后等着周围有人过来跟她搭讪。
最重要的是外国人到了巴黎以后,全傻眼了。他们说怎么巴黎这么多贵族,满大街都是贵族,但实际上法国人知道,那都是平民穿着贵族的衣服。在欧洲别的国家不可能这样,别的国家的老百姓不会那样穿,但是法国的普通人也会学着贵族的打扮。所有贵族宫廷的打扮,都会成为最时尚的东西,所以这个时候巴黎变成了一座敞开之城。就是因为有了庞大的公园,有了林荫大道。
接下来就是光和速度。光和速度是两样东西,都是市政服务。这个速度是什么呢,就是快递。当时的法国人在1653年8月份开通了城市邮政服务。那个邮政服务跟我小时候看到的80年代的邮政服务几乎没有区别,就是在大街上放邮筒,然后你可以把信投进去,上面贴一个小纸片,写着“邮资已付”,那就是邮票。那个邮筒一天开三次——上午开一次,中午开一次,下午开一次,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。从17世纪到20世纪,人类都在用着同样的邮政系统,这样一来城市两端的两个人,可以一天通三四次信,甚至不停地通信。大家发现写信是一个特别高的需求,社交变得越来越丰富。
17世纪50年代末开始推行公共交通系统,就是公共马车。因为有了这么多宽阔的马路,有了这么多美好的地方,老百姓也想去郊区走一走,也想到这个郊外看一看。没有马车,走过去太远了。所以当时有两个人,一个叫帕斯卡尔,一个是罗阿内兹公爵。帕斯卡尔是法国非常著名的大数学家,我们听说过“帕斯卡定律”,对吧?他和罗阿内兹公爵两个人着手设计了公共交通系统——叫作“五苏的马车”。坐这个马车不管你去哪儿,只要五苏,很便宜的一个价格。
你坐在这个马车上沿途走,就可以跟很多陌生人坐在一起——尤其是可以跟很多陌生的女性坐在一起,法国人又受不了了。然后法国出现了一个戏剧,名为《五苏马车的诱惑》。讲的什么故事呢?说一个太太,发现她老公最近很兴奋,每天早早地跑出去,很晚才回来。她老公也没什么工作,每天出去干吗?然后他太太就戴着一个面具——因为那时候法国有很多女孩上街是戴面具的,有半遮脸的面具、有全遮脸的面具,你走在大街上,看到一个女孩全遮脸,你不要害怕,那是人家当时的美感装饰。
太太戴了一个全遮脸的面具,跟随她老公上去。后来发现她老公就拿着五苏的钱不断地坐马车,在马车上跟那些女士们搭讪,搞浪漫约会。然后这个太太坐在马车上,戴着面具。这个老公竟然就开始撩他太太,太太把那个面具一揭开——原来是他老婆。
这个剧结尾怎么说呢?既然我可以爱上这个人两次,那么我可能终生都会爱这个人——两次都被她征服了,所以是大团圆的结局。这叫《五苏马车的诱惑》。这就证明马车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的领域。因为在过去只有贵族、有钱人才能坐马车,老百姓坐不了,现在老百姓能坐马车,当然很开心。而且在马车上能够跟各种不同阶层的人聊天,多愉快!你看你们现在每天坐那么长时间的地铁、公交车,都浪费了,都没有像巴黎人那么浪漫,在上面跟人交流聊天、互留电话什么的。
但是这个五苏马车后来很快带来了问题。就因为它太便宜,五苏就能够坐。然后这些有钱人也不想用自己的马车——用自己的马车更贵,就像咱们今天养一辆车更贵,租车便宜。有钱人动了坏心思,就把一辆公共马车变成了一个私家马车,比他自己养马车便宜得多。这下子把老百姓气坏了,然后法国政府马上出台规定:绝对不允许这样做,绝对不允许你一个人包整个车,你就得跟其他人坐在一起。贵族又抗议说有些人身上有味、有些人很脏、有的人那个身上拿着武器,觉得不安全所以不行。后来政府又妥协说:那这样吧,规定以下几类人不许坐马车:干某些工作的、凡是身上有味的人不许坐马车。这惹出更大的麻烦:当马车开过去的时候,很多人拿石头砸那个马车,“噼里啪啦”砸碎,最后就变成了混战。法国政府终于妥协,算了还是坐吧,大家都一块儿坐。这就是整个城市从蒙昧,开始慢慢地走上现代的一个过程。
法国那时候晚上一到天黑,偷斗篷的人就出来了。很多偷斗篷的贼、抢劫的人,这是有生命危险的。所以当时的有钱人,需要一项公共服务:晚上我在别的地儿吃饭吃晚了,或者看了一个演出看晚了,要回家,天黑很害怕,怎么办?政府出台了政策。在1662年10月份推出了一项服务叫“火炬手服务”——花钱雇一个人给你打着火炬,把送你回家,按15分钟为单位收钱。因为在法国当时那个面积,基本15分钟哪儿都走到了。
15分钟花两苏或者三苏,一个人打着火把给你送到家。这件事出来了以后,你会发现有钱人的晚上得到了保障——有钱人可以雇这些人,没钱的人还是不行。在1667年9月2号的时候,法国进行了“点亮工程”,这是我特别欣赏的一个动作。自1667年起,蜡烛于每年11月1日,到次年3月1日之间的晚上点亮。很快巴黎人派出代表,请求市长延长时间。自此夜间照明便从每年10月15日到次年3月30日,然后慢慢延长,到了17、18世纪之交,每年街道照明的时间延长至九个月。各位想想多不容易,这个城市是一点一点点亮的。
另一个问题则是每日的时间表,每日提醒点灯的响铃时间很快。10月的点灯时间确定为下午六点,11月是下午五点三十分,12月和1月是下午五点,2月是下午六点,3月是下午六点三十分。为什么搞这么麻烦?你们可能想不明白——蜡烛贼贵。那时候的蜡烛是非常奢侈的东西,而且他们点灯不是说像今天这样,市政拉个闸,全亮了。他们点灯是每家每户自己点灯。政府给你发粗蜡烛,然后你放在门口把它点着。到了点,那个响铃在整个城市“叮”一响,每家每户把它放下来,点亮,然后再拉起来。是家家户户照亮了这个城市。
钱从哪儿来的呢?这个叫作“照明税”。老百姓交税,交了税以后政府买蜡烛,然后发给街道把它点起来。在刚开始的时候,整个巴黎是912条街,2736盏灯,一盏一盏数得清清楚楚,到最后变得越来越多。这个税种是巴黎唯一的、老百姓主动要求加税的税种。老百姓第二年开会的时候,跑去找政府说我们愿意多交税,干吗?全点亮。
到最后巴黎变成了一年四季都点亮。在16、17世纪没有电的那个时候,你晚上到了巴黎,发现如同白昼,这是让所有欧洲人瞠目结舌的事情。伦敦和巴黎的差别,就在于伦敦夜里一片漆黑,巴黎的夜里一片白昼。巴黎人晚上全出来活动,甚至有很多人玩什么呢?就是在街上看蜡烛,就是走、看,觉得这光明就是舒服,整个城市的治安大幅提升。政府就应该干这样的事,政府就应该增加老百姓的福利,让老百姓觉得安全。所以整个城市里的安全度大幅提高。
你再想想接下来是什么呢?商品销售会翻倍。晚上商铺也可以开门,很多店铺都是通宵,可以开到半夜两点三点。娱乐业开始发达,餐饮业开始发达,演出业开始发达。时装不但白天穿,晚上也可以穿,还可以中间换装穿。你想想看,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由此就得到了大幅提高。
夜间娱乐得到提升,于是景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这里总结一下,这座城市的三个形象逐渐呈现,并且组合成这座趣味与情调之城。巴黎是欧洲最时髦的都城。第一,其市民穿着之考究属欧洲大陆之最;第二,巴黎是都市的中心,城里一夜暴富的新贵高调炫耀着巨大的财富,其财富主导着城市的规则;第三,巴黎是全世界最浪漫的城市,到处可见美艳的巴黎女人。你看这个城市的三个特点:好看、时尚、有钱,源于整个金融业的发达和娱乐业的发达。
而且法国人后来慢慢发现,奢侈品真的太赚钱。接下来我们就说这个时髦之都。法国是最早拥有现代的百货商场的地方。而且你知道路易十四这个人多时髦,他自己创办了一份时尚杂志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《Cosmo》(《时尚》)这样的杂志,最早的一份叫作《风流信使》,是由路易十四亲自监督发行的。这个《风流信使》的内容是什么呢?每一页上都登出来最好看的服装的样式,就把皇室的公主啊、骏马啊,把这些人的穿衣服的样子画出来。所以大量的人去买衣服都是拿着杂志去看的。虽然是画的杂志,但拿这个杂志能够看到样子。
更重要的是,他们出现了今天的百货商店。你今天到意大利、到英国,还能看到这样的遗迹。他们卖东西是一个长长的走廊,然后摆了一点东西,顾客只能够站在柜台外面,不能够走进去,没有空间,因为它是一条走廊。巴黎开始有大型的百货商场,顾客可以在里边转,可以跟那些卖衣服的漂亮姑娘打情骂俏。所以有大量的人喜欢到巴黎逛商场,觉得这太有意思了。
巴黎当年的百货商场有一个特点,它是最早开始实行自己定价,不允许议价的地方。咱们中国古代你记得吗?是拿个手套在袖子里边掐,或者说暗语,总之你要给我便宜点。但是有了这个时尚之都以后,人们穿衣服不是为了满足温饱,人们穿衣服是为了面子,是为了像贵族。所以你都已经像贵族了,你还能够讨价还价吗?不行。所以,时尚的用品就越卖越贵。当时伦敦的人反应过来,说怎么巴黎人突然赚这么多的钱?巴黎这样赚钱不是靠战争,不是靠过去那样打仗抢回来土地。巴黎人就靠卖丝绸、卖衣服,把我们的钱竟然赚完了!
那时候有马车旅行。我们就在这儿讲过《莫扎特传》,莫扎特的爸爸就是驾着马车带着他从奥地利一直跑到巴黎、伦敦。那时候驾着马车是可以完成整个欧洲旅行的,所以巴黎成为了整个欧洲的时尚之都。而且巴黎没有高声叫卖的人,伦敦那个时候还处在叫卖的时候,人们背着东西走街串巷地叫卖,巴黎已经完全发展成百货商场。这就是整个时髦之都诞生的过程。
各位知道我们去商店里买的叫作高级成衣。就算你买的是古驰、普拉达这些东西,那也叫高级成衣,那都是做好了给你的,再贵不算多贵。真正的时装是什么,那一定是有人在你身上剪出来的,划线、定制出来的。所以你看巴黎当时多奢侈——做成衣的、卖成品的只有300个商人,做服装的有1500个女裁缝,经营高档时装男装店的有2000多家,而专门定制和替换玻璃的工匠只有80位。法国的时尚工场不分昼夜地运作,大量产出一种又一种的时尚。多亏了街道照明,巴黎的商店可以运营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。时尚也像这座现代之都一样,入夜不寐。这就是整个城市的改造过程。
最后巴黎是浪漫之都,这里我们要引用巴尔扎克的一段话。巴尔扎克看样子很明显是在浪漫之都受了伤。巴尔扎克在1835年的时候声称:“巴黎的爱情不同于任何一种爱情”,随后他补充道,“那里的爱情是欺骗,爱情稍纵即逝,却留下一片毁灭的痕迹来标记它的逝去”。巴尔扎克觉得巴黎人特别风流,“公开调情”“毫不掩饰”。巴黎太开放了,包括皇室也很开放。皇室还创造了这么多让你调情的机会,很多人在大街上公开调情。风流女士的文学作品,还有戏剧大量的爆发,出现了很多猎富者等等。这就是巴黎浪漫之都的得名。
直到今天,我们说整个巴黎都依然维持着时尚之都的地位。我们去了巴黎就会觉得:怎么这样的人穿得都这么好看。虽然没机会在巴黎发生一场浪漫的爱情,但我们最起码可以作为游客去观赏一下杜乐丽公园,走一下林荫大道,看一看引发革命的新桥。这时候你再去巴黎旅行,我相信会跟你没有学过这本书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我去过几次巴黎,基本上都是购物,除了拿着护照去购物、退税,整天搞这个之外,巴黎没有给我留下任何更美好的印象。埃菲尔铁塔打个卡、到什么宫殿打个卡……但是你读了巴黎的历史——当然它不算巴黎完全的历史——你知道了巴黎的城市转换的过程,你了解这个城市怎么从一个遍地都是野狼的样子变成了今天的样貌。我相信大家去旅行的时候,我们的心理丰富度是不一样的。
最后,这本书作者用了大量的绘画作品。他的整个依据是来自于16世纪到19世纪的那些绘画,包括当时的城市规划图、当时的风景画。巴黎最早的绘画一次次地告诉我们:这座城市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系列大建筑的集合,也远不止是一个商贸中心。巴黎是一座新的首都,一座城市结构能够鼓励居民走出家门,在街上享受的首都。在巴黎,无论来自哪里的人都能够自由融合。
你们没发现有的城市太大,以至于不是一个步行城市吗?人们就是没法走,没法放松。如果你不出北京二环,是可以行走的。你住在胡同里边,走到这儿走到那儿,看着林荫道,会觉得很惬意。但是在今天,你一年有几次能够在北京二环里边走一走?所以当一座城市失去了让人们走上街的感觉的时候,我们就需要反思,我们能不能够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?
对世界各地的人来说,今天的巴黎无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。书本、电影、博客以及网站都在用相似的词语定义巴黎的魅力。读者们总能一次次地读到,巴黎建筑立面有着其它城市无法企及的整齐和统一。巴黎的公园和花园,似乎为浪漫的散步活动而生;巴黎的桥梁以及广场,则是其魅力的秘诀,尤其是孚日广场的拱廊。在林荫大道上散步,在塞纳河边散步,以及晚间漫步这座灯火之城,尤其是圣路易岛的街道,都是这种浪漫的核心。
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怀抱着对这些城市的了解,到世界各地去走一走。希望大家能够开阔眼界,找到更加丰富的体会。最后用我们上海世博会的一句话作为结语:城市,让生活更美好。
谢谢大家,我们下周见。
版权所有:转自樊登读书
酷客网相关文章: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